首页 > 军事 > 中国  >  正文
亲,暂时无法评论!

一个科技团队的“供给侧改革”

【编者按】“难道科学家不应该是穿着白大褂、在无尘实验室里操作精密仪器吗?”眼前的几个教员都戴着劳保手套、穿着迷彩服,要不是领章上明晃晃的军衔,余双林真以为他们是几个“电焊工”。

“我们很多处于试验阶段的产品,都是团队成员DIY的。”范小虎说,中心开展的很多科研项目,在国内、军内都属首例,由于缺乏相关工业技术指标,团队只能手工绘图后,自己动手“攒”出试验品。

有条件要上,没条件“土法上马”也得上。为了研发急需的实战化教学训练装备,科技研发中心团队把“土的洋的”一切能用的办法都用上了。

某新型号导弹即将列装部队,范小虎和他的团队受命开展配套仿真训练系统研制。此时,该型导弹尚未最终定型下线,许多参数还在不断变更,生产厂家迟迟无法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资料。

没有数据资料,就无法把握导弹的输入、输出特性,仿真不出控制原理。而仅仅1∶1复刻出导弹操作平台的外形,交付部队开展操作流程训练,对官兵掌握导弹运行原理作用不大。“只练手、不练脑”,官兵难以具备临机处置、紧急排险与指挥分队作战的能力,训练也就失去了实战意义。

“咱们不能干等着!就算用笨方法也得试试。”范小虎打起铺盖卷,和团队成员跑到试验场,亲自测量相关数据。

隆冬时节,塞北的试验场寒风刺骨。为了就近开展测量,大家将紧挨着发射场的旧仓库当作实验室兼宿舍。测量设备怕冻,大家就把被子给机器“穿上”,自己缩在大衣里。

入夜,团队成员在发射场周边寻找最佳观测地点。第二天天不亮,他们就扛着设备来到测量点开始工作。

一天夜里,范小虎正带队“踩点”。突然,几束刺眼的手电光射来,紧接着,一行人被巡逻官兵当成“敌特分子”包围了。几人连忙掏出证件,才化解了这场误会。

就这样,研发团队历尽千辛万苦弄到了全部实验数据。最终,配套仿真训练装备几乎与改型导弹同时列装,为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打下了扎实基础。

“搞科研搞得像我们这样又‘土’又‘囧’的还真不多见。”目前,团队共研制出7种导弹型号、共750多套子设备的“全系统模拟训练”系统,并成功推广到教室、洞库、阵地,让课堂与战场、教学与打仗无缝对接。范小虎感慨地说:“如果能让战斗力更迅速地生成,再‘土’我们也乐意!”

上图:博士、硕士、大专学员组成的“土味混搭”,让实验室与战场无缝对接。喻华刚摄

陈 帅 喻华刚

网友评论

条评论

注:本网站所有内容作品来源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21头条致力于资讯传播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。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,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备案号:粤ICP备17024501号

联系我们|www.t21.com.cn All Right Reserve 21头条 版权所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