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人文  >  正文
亲,暂时无法评论!

西八间房读博记——怀念李学勤先生

【编者按】虽然已经和先生打过交道,但当时一点儿也没有料到,自己以后会成为他的学生。其实,那时我压根儿就没有考虑过要读博士学位,当然也就不会去关心或打听先生是否有招生计划。之所以这样冥顽不灵,与我的成长经历有关。我出生于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,与学术研究本来没有关系。1982年侥幸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,入学以后才知道自己对文学和语言都没有明显的天赋,也没有特别的兴趣。倒是对古字学这一少人问津的冷门学科,反而有些好奇。当时中山大学是全国唯一一所设有古文字研究室的高校,有容、商二老坐镇,其古文字学是全校乃至全国的优势学科。我因为相继选修陈炜湛、孙稚雏、张振林等老师开设的文字学系列课程,对古文字学有了一些了解。临近毕业的时候,因为担心学校分配的工作岗位不好,遂决定参加能够凭考分决定出路的研究生考试。这样,就自然而然地选择并考取了本系古文字方向的硕士研究生。在导师曾宪通教授的影响下,逐渐对战国秦汉文字发生兴趣,并且也偶有心得。记得上秦汉文字课时曾经交过一篇札记作为作业,曾老师收到后作了大量改动,并让我据此修改后再誊写一份给他。不久,曾老师告诉我已经代我将那篇札记寄给了《考古与文物》,并且说杂志已经回信同意发表。上述参加古文字年会的论文,也是在曾老师的鼓励下写成的。曾老师的刻意培养,可能已经在我的心中悄悄埋下了从事学术研究的种子。但是,我自己对此还没有清楚的意识。因为从改善家庭经济条件的角度出发,我觉得自己早就应当去外面参加工作了。所以,尽管那时已经对古文字学有了一些感觉,但并没有冒出过攻读博士学位的念头。

到这一年的下半年,已经进入研三,到了必须考虑毕业和工作单位的时候。记得此前曾经和郑刚师兄等议论过,觉得广州的商业气味太浓,准备从事文化工作的人还是去北京这样的古都工作更为合适。眼看大家都已经开始外出联系工作,我也有些着急起来,正准备去请曾老师介绍工作单位的时候,曾老师主动找我谈话,问我毕业以后有何打算。我将想去北京工作的打算告诉了曾老师,并请他帮忙介绍单位。曾老师对此表示理解,并说还有一个更好的机会,也可以实现去北京工作的目的。原来,曾老师刚刚收到李先生的一封来信,说是明年即1989年要招收战国秦汉文字与文献方向的博士研究生,希望推荐学生报考。据曾老师转述,李先生这是第一次在社科院研究生院招收博士研究生,是要为他主持的“战国秦汉文字汇编”项目培养人才,毕业以后要留在历史研究所做这一项目。战国秦汉文字与文献的方向并不陌生,我跟曾老师学的就是战国秦汉文字。在长春开会时已经见过李学勤先生,留下的印象还很清晰,显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。指导老师和研究方向都这样理想,我听了以后不免有些动心。但因想到家里的经济情况,当时没敢痛快地答应下来。曾老师为此作过不少思想工作,给我印象较深的一句是:看你的性格,其实更适合于做学术研究。在曾老师的再三开导下,我终于决定报名参加博士研究生考试。不过毕竟事出仓促,我对跨专业报考历史系没有把握,遂请曾老师同时帮我介绍工作单位,以留后路。这样,在放寒假时我揣着曾老师写好的几封介绍信,踏上了北上联系工作和拜访先生的路途。曾老师的人缘真好,我在北京受到了好几家用人单位的热情接待,并且很快敲定了其中一家,即中国文物报社。有了接收单位垫底,我心里算是踏实下来,便去先生家咨询报考博士研究生的事情。先生热情地接待了我,表示欢迎报考,并对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籍作了介绍,希望我抓紧时间准备考试。临别的时候,先生说想多了解一些我学习古文字学的情况,嘱咐我回去以后寄几篇文章给他,并说没有发表的稿子也行。

网友评论

条评论

注:本网站所有内容作品来源,均转载自其它媒体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
21头条致力于资讯传播,希望建立合作关系。若有任何不当请联系我们,将会在24小时内删除。备案号:粤ICP备17024501号

联系我们|www.t21.com.cn All Right Reserve 21头条 版权所有